裴余之的答复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。
不仅没有根据圣意劝解太子,反而旗帜鲜明的赞同太子,甘愿跟随太子身后处理后勤事务,甚至主动为太子的冒险行为加保障。
授临机专断之权,赐符节旌旗,这是太子无法直接向皇帝索要的东西,但裴余之显然没有他的顾虑。
景宏帝显然也很意外,延英殿一时陷入了沉默。
当太子和丞相的意见达成一致,殿内好像没有了其他声音。
李玄目光惊异,裴余之不闪不避的迎着他的目光,眸色陈静,好像在告诉众人,他的确是认为太子的方案更好。
不是妥协,是认同。
皇帝思索片刻,略过众臣投来的视线,看向李玄:“既然如此,便依太子与裴卿所言。”
景宏帝拍板下了决定,整体大方案确定,后续事宜仍然需要时间商议,太子先行前往东宫召集精锐卫队。
等大臣从延英殿出来,已是皇宫将要落锁的时间。
如今已是八月上旬,洛京这个时段仍是昼长夜短,因此天色只是稍显昏暗。
几位尚书结伴而出,俱是面色凝重,不见笑颜,坐上马车直奔裴余之的户部尚书府邸。
出宫不是公务的结束,只是需要换一个地点办公。
对于裴余之今日的选择,并非没人有意见。
毕竟太子和他们一向不和,而目前看起来按照旧例流程会更加稳妥。
但事情已经在皇帝面前定下,既然无可更改,就不需要什么丧气话,把事情做到让政敌无可挑剔才是他们现在的任务。
几位尚书都是实干派,取出舆图便开始进行分析。
按照地势和河流流向大致估算受灾情况,又有吏部提供的官员任免册进行比对,进而规划路线,另有人在一旁奋笔疾书。
紧张肃穆的气氛持续,连续几个夜晚,众多大臣的书房都是灯火通明。
三日后,太子出京,鲜艳的旗帜高高扬起,马蹄声沉闷,带起大片尘土。
裴余之带着后勤队伍紧跟其后。
在主力队伍出发前,太子已派遣出一支前锋小队,由东宫属官和工部,户部能吏组成。
先锋小队会提前主队半日到达前方州县,以此快速了解前方路况,作灾情初步评估,同时收集地方官员的急报。
而在先锋小队之前,依旧有队先锋在前,都是军中调集的好手,负责勘测地形,清扫障碍。
部分地区存在滑坡及泥石流风险,需要谨慎勘察,同时防范可能存在的胆大包天的匪徒。
以此保证太子不会因各种意外问题被困在路上,并需要提前半天获知前方县域的基本情况。
救灾,时间就是生命。
马蹄踏过泥泞,太子的仪仗并未在清远县的城门停留。
得到信息的县令早已到了城门外,双手高举着县内灾情的简牍,是按照先锋小队传达的要求整理而成。
太子并没有乘坐马车,而是驾马在前。
不需他翻身下马,一旁的侍卫长已然心中有数,策马向前接过简牍,立刻转交李玄。
“太子殿下有令,清远县开西仓,设粥棚两处,立‘插筷不倒’之规。”
“征民夫,即刻清理通往河西湖的官道,以工代赈,酬劳每日由行辕发放。县尊接令!”
不过半个时辰,太子飘摇的旗帜和仪仗已再次启动,只卷起阵阵烟尘。
留下传达口谕的东宫属官对着县令一拱手,面色严肃:“李大人,在下奉殿下之命,在此协助三日,请多指教。”
李玄不可能在每个受灾地进行停留,他需要尽快赶到最严重的灾区,建立指挥中枢,从根本上扭转灾情。
但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做过客,精算时间,短暂停留是最好的方式。
因此李玄在抵达沿途受灾县城时,队伍不会入驻城内,只在城外搭建临时行辕,进行现场办公。
令当地县令或现存最高官员汇报工作,主要三点,灾情范围,死亡和失踪人数以及最急缺的物资。
太子则根据先锋小队的情报,结合县令的汇报下达指令。
再从随行团队中选择一名属官或侍卫留下,授予属官临时监察权,负责监督太子命令的执行度,并作为通讯节点。
而跟在太子身后的裴余之需要负责的便细致了很多。
听完汇报,裴余之疲惫的眉眼扬起欣慰的笑来:“过境而不留,视察且定策,太子殿下可谓实干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