绍兴三十二年三月的赵昚书房内,烛火彻夜未熄。
赵昚穿着帝王常服,手指反复摩挲着辛弃疾送来的山东舆图,上面 “济南府”、“历城”、“济州” 等地名旁,都用朱砂标注着 “义军驻守” 的字样,唯独 “海州” 等黄淮一带,画着一个个醒目的 “金” 字 —— 那里是金军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重要据点,也是可能会威胁辛弃疾义军粮道的隐患。
虞允文和张浚坐在案前,面前摊着一份援军事宜草稿。
虞允文指着舆图上的海州一线:“陛下,海州金军虽众,却是孤军深入,粮草补给全靠运河,且与山东义军接壤,夹在我大宋朝廷与义军之间,早已是块‘飞地’。”
“若派两万精锐宋军北上,先取海州,再攻淮泗,不仅能为辛弃疾义军扫清后路威胁,还能打通江南至山东的粮道,为后续北伐奠定基础。”
张浚跟着点头,声音带着急切:“臣愿率军出征!臣在淮西经营多年,熟悉当地地形,定能一举拿下海州!只要海州在手,辛弃疾就能无后顾之忧,专心北伐河北!”
赵昚眼中闪过一丝激动,手指重重落在海州的位置:“好!就按你们说的办!明日朕便向太上皇请旨,调精锐宋军两万,由张枢密统领,即刻北上!”
可话音刚落,太监便匆匆来报,说太上皇在德寿宫召见新君。
宋孝宗赵昚心里一沉 —— 他知道,父皇这次召见定是为了援军事宜而来。
德寿宫的偏殿里,赵构正坐在窗边的软榻上,手里翻着一本《资治通鉴》,却久久未翻一页。
看到赵昚进来,他放下书,指了指对面的椅子:“坐吧。听说你今日在御书房,与虞允文、张浚商议,要派援军去支援那个‘归正人’辛弃疾?”
赵昚点头,语气带着坚定:“父皇,海州是金军威胁山东义军的关键据点,若能拿下,既能为辛幼安扫清后路,又能打通粮道,是北伐的绝佳时机!”
赵构却摇了摇头,端起茶杯,指尖在杯沿划过:“皇儿呀,你可知朕为何要在此时完成禅位?不是朕倦于政事,而是大宋经不起再一次动荡!”
“那辛弃疾在山东虽胜,却根基未稳;仆散忠义的金军主力已击溃契丹人,随时可能回师山东。此时若派张浚率军北上,淮西空虚,万一金军自汴京偷袭,又由谁来守此要地呢?”
“可是父皇,” 赵昚急忙反驳,“海州一线的金军已是‘飞地’,兵力薄弱,拿下并非难事!且张枢密经验丰富,定能速战速决,不会耽误淮西防务!”
“速战速决?” 赵构放下茶杯,目光锐利地看着赵昚,“战场之事,瞬息万变。当年富平之战,朕也以为能速战速决,结果呢?拥众十万的宋军瞬息溃败,陕西几尽全失!如今方完成禅位,皇儿威望尚不足以支撑一场可能的败仗,朕不能让大宋再冒这样的险。你的心意,朕懂,但援军事宜,需从长计议。”
“再者说了,若遂众人心愿,如此辛弃疾的大军将顺利北伐,但如今临安城内此子已威名赫赫,想必山东之地其威望更胜,如若其再立不世之功,难保其不生出异心,到那时,你我父子又该如何待之!”
赵昚一时语塞,心中却是不甘,还想再劝,却见陈康伯、虞允文、张浚也走进殿内 —— 显然,皇帝也早已通知了他们商议出兵之事。
陈康伯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太上皇,臣以为,陛下的提议并非不可行。海州一线,金军虽人数众多,却多是签军,战斗力薄弱,且补给困难。”
“若派两万精锐宋军,分两路进攻:一路从扬州出发,沿运河北上,截断海州粮道;另一路从楚州出发,直逼海州城下,定能在十日之内拿下海州。且淮西可留五千禁军驻守,防止金军偷袭,兼顾防务与进攻。”
虞允文也补充道:“太上皇,海州不仅是威胁山东义军的据点,更是连接淮河与黄河的枢纽。若能拿下海州,大宋就能控制运河中段,切断金军南北联系,为后续北伐河北、河南奠定基础。且辛弃疾义军已在山东站稳脚跟,若朝廷能出兵海州,不仅能增强义军信心,还能让北方忠义之士纷纷归附,实乃一举多得!”
张浚更是单膝跪地,声音带着恳切:“陛下!臣愿立军令状!若十日之内不能拿下海州,臣愿以死谢罪!求陛下给臣一个机会,给大宋一个北伐的机会!”
赵构看着殿内主战派大臣们坚定的眼神,沉默了许久。
他知道,这些人都是为了大宋,为了收复中原。而他担心的,不过是权力交接期间的动荡,还有对功高武将的压制。
最终,赵构缓缓开口,退让了一步。
“好。朕准你们出兵海州,但有三个条件:第一,只派两万精锐,不得多调一兵一卒;第二,张浚为主帅率一万五千禁军,李宝率五千水师接应,务必速战速决,十日之内拿下海州;第三,淮西留五千禁军驻守,由虞允文统领,确保后路安全。若有一条不符,即刻撤军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张浚大喜,连忙磕头谢恩:“臣遵旨!定不辱使命!”
赵昚也松了口气,对着赵构躬身道:“谢父皇成全!儿臣定能协调好朝堂与前线,确保禅位大典与北伐战事两不误!”
赵构看着眼前的年轻皇帝,脸上露出一丝欣慰:“皇儿,你记住,北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。既要敢战,也要慎战。拿下海州一线后,立刻布防,只支援义军些粮草辎重,不得再派一兵一卒。”
赵昚重重点头:“父皇,朕记住了!”
偏殿的烛火渐渐亮了些,映着君臣几人商议的身影。
陈康伯拿出舆图,与张浚、虞允文仔细规划进军路线;赵构则坐在一旁,偶尔提点几句,从粮道补给到兵力部署,无一不细致。
赵昚看着这一幕,心里忽然明白 —— 父皇不是反对北伐,只是比他们更懂战场的凶险,更懂大宋的脆弱。
商议完毕,待众官员走后,赵构对赵昚说道。
“咱们大宋朝堂要重用辛弃疾、李林(前面进宫面圣的李宝从弟)这样的忠勇之将,同时也要提防这些武将做大,避免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,如西夏李元昊之流!皇儿,咱们要听主战派如陈康伯、虞允文这些激进之臣的主张,也要听主和派如汤思退、沈该这些稳重之臣的建议,平衡两方实力,如此才能让皇权稳固。”
赵昚听罢,沉思良久。
次日清晨,张浚便与李宝带着两万精锐宋军朝着海州方向开拔。
赵昚站在城楼上,望着宋军远去的背影,心里默念:“张枢密,一定要拿下海州!辛将军,朕等着你的捷报!”
。